Lin2Value Logo Logo des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背景和动机

局限于小径材的利用模式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共营造了包括竹林在内的5千万公顷森林(FAO 2005),相当于同期全球总造林面积的四分之一。 森林覆盖率因此由原来的12%提高到了目前的20%以上。十二五期间(2011- 2015),中国计划在继续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将优先采取措施,着力提高现有森林的生产力、立木蓄积量及其抗性和稳定性。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宣布,到2020年中国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扩大造林4千万公顷,到205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26% (Xinhua News Agency, 2009)。中国现有森林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只有71 m³/ha (FAO 2010),不到德国林分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320 m³/ha的四分之一(BMELV 2005)。

在再造林和新造林过程中,中国在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中幼龄人工林林分质量普遍相对低下,具备非常大的采用合适理念提升其产力、稳定性及由此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

十五期间(2001-2005),中国国内木材平均供应和消费之间的年度缺口为2亿立方米,预计这一缺口将在2010年底进一步扩大到约3亿立方米。中国将会因此以占世界9%的木材和木材产品进口量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木材和木材产品进口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有限的现实均要求以创新和可持续的方法提供可再生资源来满足经济发展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中国人工林目前蓄积量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放在中国人工林大多种植在退化的土地上以恢复或保持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如水土保持功能这一总体背景下加以看待和分析。蓄积量低的首要原因是造林地立地条件差,其次是轮伐期非常短和立地干扰频繁及缺乏森林长远经营理念。
鉴于木材采伐中存在的各种限制条件,如地形困难和作业道等基础设施缺乏, 有必要采用合适及现代化的作业方式和采伐技术,如铰接集材机。随之而来的新的木材利用方式例如大径材的深加工反过来可以对造林方式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尤其在中国南方,平均林龄为20到40年的人工林的结构稳定性不理想。2008年1月间,中国南方雪暴和冰灾导致森林严重受损的事实就是一个佐证。数天内,共有大约1800万公顷森林遭受破坏,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人民币(约合16亿欧元)。发展于德国的多功能森林经营作业方式顾及到了此类灾害情况下林分的稳定性。近自然森林经营原则作为一个可能提高森林适应性的策略不仅被广泛讨论,而且自1990年起在下萨克森州林业部门(此项目的协作伙伴)开始实施。为了评估将同龄纯林改造为较稳定的多功能混交林的可能性,绝对有必要对可供替代的林分处理方法、作业方式和树种混交进行研究。

森林可持续经营长期策略的建立或完善也是实现中国十二五计划(2011-2015)明确制定的二氧化碳净减排宏伟目标必须经历的步骤。基于这一背景,建立国家级碳认证交易市场机制也被纳入计划。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被普遍接受的森林生物量估计方法可供利用。对于可信的碳汇认证证书的生成和评价而言,基于合理的统计抽样清查和监测理念而得到的可靠碳汇估计量与合适的碳交易系统的建立同等重要。碳汇的可靠估计,与所采用的综合遥感技术和地面清查技术紧密相关。